半导体,曾几何时,一个相对冷门的上游行业,国内只有少数创业者愿意踏入,并要在国际大厂的夹缝中求生存。对他们来说,汽车芯片领域如入无人之境,国产厂商进入的更是少之又少。
【资料图】
前几年,智能驾驶趋势走进现实,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尝试进入汽车芯片领域的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机会来了!过去2年汽车行业出现大面积缺芯,给了国产芯片企业千载难逢的窗口机会,资本热钱也在追逐这一细分领域。一时间,他们有了市场,也发展壮大起来。
汽车芯片领域,出现了像地平线、纳芯微、芯驰、黑芝麻这样一批发展还不错的初创公司,他们关注的细分市场也许不一样,但可以从他们的成长轨迹,看到国产芯片行业发展的缩影。
芯片行业有其自身的周期性,过去五年是国产芯片发展的上半场,或许下半场已经悄然而至。那么,接下来这一批国产芯片企业的任务是什么?下半场他们应该怎么拼?还要跨过几个坎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01
地平线:进入车载智能芯片竞赛下半场
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地平线除了在自家展台发布新一代BPU智能计算架构BPU纳什外,还官宣了进一步扩大的朋友圈。
地平线是国内率先且实现大规模前装量产的芯片公司。在车载智能芯片领域,地平线已经在与英伟达、高通、Mobileye同台竞技。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对记者说:“地平线在智能驾驶芯片这个赛道并不比‘国际玩家’跑得慢,同台竞技中,我们更愿意用真正的技术实力参与竞争。”
在沙龙上,记者了解到,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突破了300万片,与超过20家车企共计120多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其中,征程5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10万片,累计获得9家车企、近20款车型的量产定点,合作对象包括理想、比亚迪、蔚来、埃安等,还有几家未官宣的外资和合资车企,2023年起将有更多合作车型量产落地。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市场乘用车标配L2+NOA功能智驾域控制器芯片方案市场份额榜单》显示,2022年地平线取得了49% 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份额第一,而地平线和英伟达两家企业就占了整个市场的95%的市场份额。
其实,地平线早几年一直在闷声发展。2015年7月,余凯从百度离职创办地平线。创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声音,直到2019年8月,宣布推出中国首款车规级汽车智能芯片——征程2。
车规级是汽车行业质量控制的通行标准,由美国汽车电子委员会AEC制定。对于智能驾驶供应商而言,通过车规级认证,就代表从测试阶段真正走进规模化商用阶段,可以正式推向市场。但征程2最初推向市场时搭载情况并不好。
2020年左右,地平线真正迎来了转机。当年6月搭载地平线征程2的长安UNI-T上市,这让地平线在行业有了“作品”,开始陆续接到更多主机厂订单。
以此为起点,地平线在此后的2~3年连续发布征程3以及国内首款百TOPS量产级芯片征程5,并在车型量产上获得了指数级的提升,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有了一席地位。
02
纳芯微:扩大市场应用面,整合资源并走出国门
纳芯微是一家模拟和混合信号类芯片公司,去年4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
2013年5月17日成立,经过10年发展,目前纳芯微有接近650名员工,2022年营收实现16.7亿元。
纳芯微总部在苏州,国内多个城市都设有研发或销售处。去年开始,纳芯微尝试拓展海外销售渠道,目前在德国、日本、韩国都有销售布局。这是纳芯微尝试走出去的第一步。
纳芯微电子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对记者说:“纳芯微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数字隔离产品类的,目前在产品完备度、性能指标及市场表现,我们都是行业领导者。目前纳芯微产品应用在汽车电子、泛能源及消费电子三个领域。光伏、风能、储能、工控等泛能源领域是目前营收大头,占70%左右。去年,纳芯微在汽车电子领域发货规模超过1亿颗芯片,基本覆盖国内所有新能源车型。汽车电子是纳芯微高增长赛道,前年营收占比不到10%,去年占比约23%。”
围绕汽车应用场景,纳芯微重点布局在三电和热管理等新能源领域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整车域控、智慧照明等智能化领域。在采访中,记者关注到一个指标,即单车价值量。王升杨对记者说:“在一辆高端新能源车上,我们现在已经量产的产品,可以实现超过400元的单车价值量。”
纳芯微的成长壮大也是国产半导体行业的一个缩影。
其实,半导体行业有一个特点,赢者通吃。纳芯微创业之初,选择了非常细分的夹缝市场——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2015年,纳芯微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面临着发展问题。据悉,纳芯微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拼成本和渠道显然都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所以他们就没有选择消费电子领域,而是决定去干一些愚公移山的事,选择了工业和汽车领域,规划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产品。
运气还不错,2018年国产芯片窗口打开,很多头部客户积极引入国产芯片合作伙伴。之后,纳芯微隔离产品在市场全面铺开,取得不错成绩。但是问题又来了,当时纳芯微占领市场份额有限,且成长空间可以想象。
2020年那会,纳芯微发展还不错,也拥有了不错的团队,他们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所以决定突破到一个无人区,就是汽车领域。
事情证明,好运气永远会青睐一些坚持长期价值的人。2021年左右,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的同时,汽车行业出现严重缺芯现象。此时,纳芯微在汽车市场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迅速完成从工业市场到汽车市场的突破。
在过去几年,国产半导体行业狂飙突进,很多像纳芯微一样的国产芯片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市场突破。
03
下半场 国产芯片企业怎么拼?
接下来任务是什么?上述车载智能芯片、IC芯片公司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地平线提出了智能驾驶10年愿景,希望能够应对本土智驾市场,更加关注用户体验,促进智能驾驶的关键指标接管里程(MPI)在5年内达到现在1000倍,让智能驾驶像今天的自动挡一样普及。
虽然地平线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与国际大厂竞技一决胜负。正如余凯所述:“智能驾驶芯片的竞争从一开始它就不是嘉定区联赛,也不是海淀区的联赛,而是世界杯的决赛。”其次,当前,处在高阶智能驾驶普及前夜,真正规模化市场还没有到来。当前,地平线仍然在提升芯片算力能力,加速技术迭代。第三,构生态众行远。地平线积极构建智能驾驶生态圈。地平线正在与软件商、硬件域控、IDH合作伙伴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智能驾驶的计算生态,并且不断扩大朋友圈。余凯说,“我们认为如果不能够去建造基于我们自己的计算架构之上的软件生态,那么未来的创新主动权就不会掌握在我们的自主整车企业手里,包括智能电动车的创新主动权。”
面对未来发展,王升杨认为,在完成关键产品行业突破的基础之上,纳芯微能够进一步的整合资源,真正做大做强,成为一家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芯片厂商。他说:“我们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参与全球化竞争,能够真正的跟海外巨头们去掰一掰手腕。”
纳芯微同样面临着未来的诸多挑战,需要跨的坎也不少。
一是芯片行业进入周期下半场。缺芯缓解后,国产芯片企业如何守住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对纳芯微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23年整个市场状况不是那么乐观。纳芯微现在是早做准备、多思考。王升杨说:“我一直非常喜欢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医治未病。”
尽管有一部分芯片品类还处在阶段性的供应短缺中,但汽车芯片全面缺货肯定是缓解了。对此,纳芯微要不断提升长期价值,并针对未来需求进行产品开发。
此外,纳芯微积极与产业链上游紧密合作。王升杨说:“我们和国内主要晶圆厂都有非常紧密的战略合作,共同就一些新工艺平台联合开发。我们还与国外一些晶圆厂保持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在封装测试上,我们都有比较紧密的合作伙伴,无论是缺货期间,还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都从这些合作伙伴那里得到非常好的支持。”
二是模拟半导体行业进入资源整合期。王升杨说:“中国现在有2000~3000家集成电路(IC)设计公司,这一定不是常态。有限的市场空间是养不活这么多公司。未来整个行业一定经历整合,但现在这个时间点会有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现在一级市场上还有太多资本阻碍了行业的优胜劣汰,导致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来完成资源整合。”
三是应对同质化竞争危机。对此,纳芯微更多是去着眼未来,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王升杨说:“一是从芯片生产制造到成品的产业链条做平台化建设;二是积极与行业头部客户共同去定义未来应用需要的、有竞争力产品。”
穿越周期,方得始终。真正伟大的芯片企业一定要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对于国产半导体公司来说,过去5年黄金岁月可能只是周期上半场,现在开始也许进入周期的下半场,周期的下半场不是坏事,很多行业的资源整合、公司核心能力构建,其实全都是要在周期下半场完成。王升杨说:“我觉得一定是经历了上半场、下半场,再经历了类似这样一个周期,再经历这样一个周期,在无数周期的穿越过程中,最后你会成就自己。”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